web因特殊目的和任務而設置之高等教育機關
1919年以前,國語學校和醫學校為兩所臺人最高學府,1919年,國語學校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並陸續增設臺南、臺中、臺北第二師範學校,至於醫學校則升格為醫學專門學校,與師範學校同時扮演社會菁英搖籃之角色。此外,主要的精英教育機關尚有臺北高等學校、臺北帝國大學及農林、商業、工業等專門學校,各專門學校之設立,乃是本諸特殊目的和任務而設,因此在師資、課程、學科及研究風氣方面常見其特別之處。而就各專門學校畢業生狀況而論,臺、日人畢業生人數相差懸殊,臺籍生平均不及日籍生的四分之一,由此充分反映「日臺共學」始終徒具虛名,可見各校主要在為在臺日人子弟而設,臺人中學畢業生必須極其優秀者,方有機會擠進專門學校的窄門。為解決在臺日人子弟高等學校的入學問題,總督府於1922年設立臺北高等學校,先設尋常科,並於1925年設立高等科,學生畢業後可升入臺北帝國大學或日本國內各大學。然而由於該校乃因應在臺日人子弟升學需求而設,因此臺、日學生數相差懸殊,臺籍生必須家世良好且資質優秀者始有希望入學。而就臺籍生學習狀況觀之,以習醫者為數最多、習法者其次,反映當時臺灣社會精英競相趨於醫、法二途。1928年,總督府鑑於臺人子弟希望接受大學教育者顯著增加,復以臺灣為從事華南、南洋學術研究最便利之處,在臺設立最高學府,利用其自然和人文以展示先進文明國家之實績乃是日本最重要的責任。此外,菲律賓、香港、中國等均有大學之設,致使臺灣希望接受大學教育者前往上述各地遊學,遺憾之處甚多。由是,創設臺北帝國大學,計畫使之成為臺灣自然及人文科學綜合研究之大學。該校初設文政及理農兩學部,採以臺灣為中心而能發揮者的講座制度,致力於發展成為華南、南洋研究之中心。1936年,臺北帝國大學創設以熱帶醫學研究為主的醫學部;1942年,將理農學部析分為理學與農學部,並於翌年增設工學部。可見該校至日治末年已發展成頗具規模的綜合大學,對華南、南洋之研究日益增強,在學術研究上無論是人文、自然或應用科學,總督府經常予以經費補助,故該校之研究每與日本政府之政策密切配合,研究成果常成為總督府及日本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95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1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