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從都護府到節度使─唐代前期地方軍事的變化
唐代前期武力鼎盛,不僅在於中央軍制的得體,也由於適時地調整地方軍制,因應不同的局勢,所以在開疆拓土之際,又能克服守成不易的困難。在唐初地方軍事制度,形式上承襲著魏晉以來的都督制(後改稱總管),但其職權被削減甚多,無法直接指揮軍隊,僅能監督地方軍務而已。然而隨著帝國領土的快速擴張,不但刺激了週遭民族武裝反抗,也加重了邊區軍務的負擔。為了有效駕馭週遭民族,及時處理邊區的軍務,從太宗朝起,唐室便在邊境先後設立了六大都護府,委任重臣出掌當地防務,並賦予與外族交涉的權力。這種做法即是試圖透過權力下放、縮短決策時間的方式,來替中央朝廷解決邊境事務上的困難。到了高宗、武后主政期間,隨著外族勢力的增強,邊境軍務更加難以執行,權力下放的趨勢尤為明顯。唐室為求便捷,地方都督常加節度的職稱,取「節制調度」之名,使他們在軍權之外兼領地方民政,得以因地制宜、便宜行事。因此節度使除了原有軍事職權外,還擁有地方上監察、人事、司法、財政等職權,可謂集地方軍政大權於一身,儼然成為地方上實質的最高長官。到了玄宗天寶年間,節度使數量擴增,全國各地共設有十節度使,每一節度使統領二萬到十萬不等的軍隊,合計超過四十九萬的軍力,已是十二萬中央禁軍的數倍之多,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由於這些節度使權傾一方、位高職重,朝廷最初對出任節度的人選也分外慎重。早期唐室對於邊帥的選擇,多由皇帝、宰相的親信出任,而且採取「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的原則。所以邊帥一立功名之後,便解除其兵權,招入朝中為相,因而不會陷入尾大不掉的危機。但玄宗後期,權相李林甫為了長久把持朝中權柄,建議皇帝以胡人擔任邊帥,以杜絕過往「出將入相」的現象。這些胡人自小生長於邊境,在朝中無黨無援,無法憑立軍功入朝為相,自然不會威脅李林甫在朝中獨霸的地位。這項建議被皇帝採行後,邊境上的節度使便由像安祿山、哥舒翰等非漢人所出任,往往一任十數年不移。既然在仕途上他們沒有向上晉升的希望,這些邊帥在他們任所之處,積極培植私人的勢力,埋下了日後大叛亂的導火線。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123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40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