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唐宋時期的西藏與中藏關係
吐蕃後期的擴張雖因外敵的強勢,導致國力虛弱,但其衰亡之因卻來自於內部。松贊干布輸入佛教後,佛教與政權的結合日漸親密,造成蕃佛信仰的爭端及君臣的對立,結果君主遭弒殺,其中最著者莫過於朗達瑪刺殺案。朗達瑪死後,二子爭立,政局動盪,戰火波及全藏,直至869年,平民大暴動後,吐蕃王朝徹底崩解,西藏陷入長期的分裂狀態。吐蕃政權崩潰後,各地領主自立,河湟地區的藏族依例與唐末五代的中原政權建立封冊關係。宋初藏民來朝,宋朝按照所需,施行絹馬貿易,後來改為茶馬貿易,維持羈糜的統治。十一世紀初西夏崛起,河湟藏族也由聯盟型態轉變成唃廝囉政權,不僅改變宋朝西北的政治格局,也造成宋朝邊境上的動盪。宋人於1072年,發動熙河之役,佔領今甘肅省東南部各州,1082年,佔領蘭州後,斬斷西夏與唃廝囉的合謀侵略。1099年至1105年間,宋人兩次發動河湟之役,討滅唃廝囉,結束了河湟地區多年的動亂。六世紀時藏人聚居於雅魯藏布江河谷的南北兩岸,北岸是蘇毗森波杰氏的勢力範圍,南岸稱為蕃域,吐蕃王室悉補野氏為其中強族之一,當時南北兩岸為蘇毗羌所統轄,六世紀末葉蘇毗分裂,不久復歸一統,但國政已為權豪把持,境內各豪族紛紛聯繫南岸的悉補野氏,在松贊干布(617-650)祖父二代的努力下,於600年統一雅魯藏布江河谷,吐蕃建國。松贊干布繼位後,西併象雄,東吞白蘭、黨項,又出兵攻伐吐谷渾,大體上統一青康藏高原。八世紀中葉唐玄宗在位以前,吐蕃與唐朝之間有兩次和親以及因戰事而舉行的盟會,基本上唐朝是佔有優勢。安史之亂爆發,歷經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吐蕃趁機占據唐帝國西部的廣大地區,其間雖有多次的盟會,大抵皆因誠意不足而失敗,直到793年,唐人主動結好南詔與回鶻,用以對抗吐蕃,屢次堅拒吐蕃的寇侵,吐蕃國力大為虛耗。822年,雙方在各自的國都以及國界日月山等地矗立「甥舅會盟碑」,是為「長慶會盟」。至此雙方使節經由「唐蕃古道」,往返歲無虛日。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49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18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