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現在的時間觀念與計時方式主要是受到西方世界的影響。一般認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六十分鐘、一分種六十秒,但事實上時間並不是絕對的。一天不見得是二十四小時,一個星期也不見得是七天。台灣傳統社會將一天分為十二個單位,並以十天作為一個循環。法國也曾經一天只有十小時,而在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一個星期曾經只有五天。在西方,古希臘的科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西元前580-500年)觀察月相的周期變化,運用月球繞行地球的規律計算「時間」。在東方,根據殷墟出土卜辭的考證,殷商時代 (公元前1520-1030年)使用圭表和日晷測量時間,已有相當高的準確度。圭表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表」是直立於地上的竹竿或石柱,圭表是由直立放的表和一個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圭(或稱為尺)所組成,是利用太陽移動的計時儀器,利用竿影的變化以了解時間的變化,是所謂的「竿影測日」。利用這種方法測出一個回歸年長度為365.25日,經過多年的使用後,人們漸發展出依據影子方向與長短變化來判定方向、節氣、時刻、地域等。隨著社會發展與工業技術進步,計時方式也產生改變,從簡單的圭表和日晷,到16世紀的機械時鐘,到18世紀具經度的航海計時鐘,1918年出現石英鐘,時間的計算已可以精準劃分。1955年以銫原子與微波相互作用原理,發展出銫原子鐘以探測原子躍遷頻率達到秒定義的目的。1999年噴泉式銫原子鐘,以雷射致冷技術將銫原子團囚錮,由於噴泉式銫原子中原子溫度低速度慢,與微波作用時間長,因此非常準確。然而地球運轉並非均勻一致,從天文觀測的世界時是非均勻時間,但銫原子鐘具高均勻性,經一段時間後原子時刻與自然時刻會產生差異,因而太過精確的原子時與世界時之間就必須閏秒調整。台灣目前所採用的標準時間,稱為台灣時間、台北時間或中原標準時間。台灣時間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管理規範,以位於桃園楊梅的中華電信研究所內原子鐘的時間為準,較世界協調時間快8小時。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