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代、宋元時期,海堤工程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即從土堤轉變成石堤。由於土堤防潮的效果較差,五代後梁開平十年(910 A.D.),吳越王錢鏐在杭州沿海一帶,用新的材料建造更堅固的海堤,他先編竹籠,接著將石塊填入竹籠內,再運到海濱堆成堤壩,最後打上木樁加固,即形成所謂的「竹籠石堤」,塘外的打下大木樁起防浪消能護腳作用。但竹籠石堤內的竹木容易腐壞,在使用上仍有缺陷,所以人們加以改良而有石堤的出現。最早的石堤工程,應為北宋景祐三年(1036 A.D.),由杭州知府余獻卿所修築,長約幾十里。後來范仲淹任泰州西溪鹽官,見唐代李承所修之海堤已坍塌,即修復與擴建海堤,完成一條長約一百八十里的長堤,北起楚州(今江蘇淮安)北部,中間經過鹽城(今江蘇鹽城市),南至通州(今江蘇南通),人稱「范公堤」。至和年間(1054-1056 A.D.),海門知縣沈起又加以擴建,將此堤向南延伸七十里,人稱「沈公堤」。南宋在海堤的建設上也有所發展。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 A.D.),浙西提舉劉垕首創「備塘河」與「土備塘」,作為海堤的第二道防線。劉垕在海堤的內側不遠處,挖一條河道,是為備塘河;又將挖出的土,在河道內側夯築一道土塘,叫土備塘。備塘河與土備塘的作用在於海堤被沖毀時,備塘河可疏導海潮,而土備塘可成為防潮的第二道關卡。其後元朝也進行大規模的海堤修築。在杭州灣北岸,興建一條長約一百五十里的石堤,北起松江口,南至海鹽(今浙江海鹽縣)。在南岸的餘姚(今浙江餘姚市)ㄧ帶,地方官葉恒、王永等人,也修築四千多丈的石堤。另方面,建於北宋的「范公堤」、「沈公堤」,在元代都作了維護與擴建,並使兩堤的長度延伸達三百多里。
資訊

素材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2006-09-22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