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的資源共 30 筆,這是第 1 頁

知本溪上游水晶峽谷

典型上游V型河谷 自然的水域環境

 來源網站:教育大市集

鬼斧神工的風蝕地形

經由此次觀測東北海岸的風蝕遺跡,並從模擬類似風蝕岩的實驗活動中,體會到地表岩石風化成土壤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同時也讓我們粗略了解岩石剖面所紀錄的地質事件,可利用自然所學的方法仔細去觀察與實驗,比較容易從地殼表面所透露的訊息,嘗試探究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地殼曾經歷過變動的史跡。也感受到海浪、潮汐、風力作用在運動的時候,似鬼斧神工般所產生的撞擊、挖蝕、磨擦的震撼力是不可忽視的。

 來源網站:教育大市集

宇宙奇珍-天然岩石的探究

我曾經幾度到墾丁公園、鵝鑾鼻及佳洛水去旅行,覺得這裡的地形非常的特殊,形成了各種特別吸引遊客的天然景觀,為全省各地所罕見。目前在國民小學的自然科學課本中有關地質方面的單元很少,尤其是有關各種地質的主要成份之資料更是全無。如能將這種特別吸引學生的自然景觀研究成一套有系統有組織的地質資料,介紹給學生認識,將是對地質教學之一大貢獻“

 來源網站:教育大市集

海洋的流浪者─漂沙研究

在聯課活動──「科學實驗」的報告資料查詢時,由書中我們知道在台灣西南海岸,如屏東沿海一帶,海岸非常容易侵蝕,使得一些建築物如墓地浸在水中,相反的,在嘉義、彰化、台中一帶的沿海,海岸容易堆積,便於造成海埔新生地,為什麼相同在西岸兩處有那麼大的差異造成的因素是什麼?兩者之間是否有何關聯?

 來源網站:教育大市集

阿里山公路沿線的地質調查研究

我常常在電視科學節目上,看見介紹岩石、地層的影片。我也曾在阿里山公路看見許多岩層,一層一層的,既美麗又奇妙。那時我對這些東西產生了興趣。再想起去年上過自然科學第七單元「地層」這一課,雖然課本提過地層是由於沉積在海底的泥沙,經過長時間的堆積,擠壓隆起後形成一層層的地層,但是我還是一知半解,於是就利用下課去問老師,經過老師的講解後,我對岩層的興趣更濃厚,回家後找了一些同學,請老師指導,一起展開這個研究...

 來源網站:教育大市集

大漢溪河階地形探索之旅

大漢溪兩岸具有豐富的河階地形,是桃園縣山區景點的一大特色。本研究運用「Google 地球」軟體,截取大溪橋至復興鄉羅浮間河階衛星照片,進行階地判識,並經由野外考察實地驗證,描繪大漢溪流域河階地形的分佈情形;經由實驗證明與實地考察,發現坡度、水流量變化及地殼變動是河階地形的形成原因。此外,河階的開墾應注意地形的特性,避免在地勢低的低位河階開墾,以減少洪泛所造成的損失。

 來源網站:教育大市集

水與陸地

地球上的水、地貌的改變與平衡、岩石與礦物

 來源網站:教育大市集

落落大(坍)方---邊坡土石崩落下滑之探究

科展是蠻享受、愜意的體驗。行經山林,腦海會湧出邊坡相關畫面,真是有趣。我們從中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關於邊坡下滑的成因,也有深入的認識。得到的結論跟既有認知有衝突,這是很棒的經驗與成長。坡度超過35度最好不要住人,更不宜開發或變更為住宅區。實驗結果顯示,終極下滑坡度35度左右,只要負載過重、地震、雨量過多或水土保持不好時,35度以上坡度必下滑。 原以為增加摩擦力可防止土石下滑,實驗發現,負載重量到某...

 來源網站:教育大市集

大安溪峽谷地質簡介

本校教師參訪大安溪峽谷,並由地球科學科蔡旺生老師指導講解,講解內容包含921造山運動與河川侵蝕沖刷等作用,讓我們瞭解大安席峽谷的由來與特色.

 來源網站:教育大市集

海浪侵蝕的痕跡

台灣的地質教材相當豐富,地球科學中所學到的海浪侵蝕,大都只看到侵蝕的結果,圖中可見到正在被海浪侵蝕的痕跡。

 來源網站:教育大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