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832
地球科學∕颱風∕颱風的定義-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球科學∕颱風∕颱風的定義
柯亙重/高雄師範大學國中7-9年級
本學習單元適合國中一、二、三年級學生自我學習,教師亦可在教學中運用此單元內容進行教學與評量。
點閱數166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3-09-27
發現維管束-資源代表圖
web 發現維管束
林霆岳/縣立綠島國中國中7-9年級
植物利用運輸構造輸送水分及養分,使用簡報及輔助教學設備能清楚標示重點及筆記,更能呈現單子葉及雙子葉植物的維管束的排列方式,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後的養分是如何藉由韌皮部運送,水分是如何是由木質部由下至上的輸送,更進一步維護森林生態。使用輔助教學設備,能即時註解及繪製輔助圖,觸控螢幕使教學現場更加靈活運用。
點閱數435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20-12-09
龍牙草-資源代表圖
web 龍牙草
江素蘭/教育部自然生態學習網國小1-6年級
龍牙草分佈於台灣中、北部低海拔地區,是台灣全境低海拔地區常見的野草。多年生具地下莖草本,全草被粗毛。奇數羽狀複葉,具大小不等之小葉;托葉葉狀,常具齒或成裂片狀。植株具長硬毛。小葉疏被直柔毛,粗鋸齒緣,上表面綠,下表面灰綠。花黃色;花盤上方邊緣具許多鉤刺;具有五片花瓣。瘦果則包埋於花盤中。龍牙草適應環境能力極強,繁殖力高,常藉種子上的鉤刺黏住衣物到別處傳散。龍牙草全草可入藥,能止血、補虛。民間常用之於治療各種跟血液循環有關的疾病。
點閱數21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4-07-16
Vepricardium multispinosum (多刺鳥尾蛤)-資源代表圖
web Vepricardium multispinosum (多刺鳥尾蛤)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Vepricardium multispinosum(多刺鳥尾蛤)俗名:多刺鳥蛤棲所生態:水深24-97公尺世界地理分佈:印度太平洋海域、廣西北部灣近岸淺水區、馬來西亞台灣地理分佈:台南市安平,高雄縣,屏東縣東港,澎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20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小毛瓢蟲4-資源代表圖
web 小毛瓢蟲4
曾明煌/延平國小國小4年級
Cryptogonus
點閱數348
下載數96
修改日期:2010-10-13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單元教案-大地的園丁-資源代表圖
一、讓學生能因應環境的危機,提出保護環境的策略。二、讓學生了解水土保持工作對地球環境的重要性。三、讓學生透過資料收集,能有水土保持概念的建立。四、透過網站互動的模式,把環境資訊融入教學之中。
點閱數710
下載數16
修改日期:2022-02-14
水生植物池的植物-資源代表圖
web 水生植物池的植物
蔡宜宏/縣立自立國小國小4年級
自立國小水生植物池的植物
點閱數14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12-20
Oxyeleotris marmorata (斑駁尖塘鱧)-資源代表圖
web Oxyeleotris marmorata (斑駁尖塘鱧)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Oxyeleotris marmorata(斑駁尖塘鱧)俗名:雲斑尖塘鱧、黑咕嚕、烏咕嚕仔、筍殼魚、雲斑尖塘鱧、土鮒、竹殼仔、九鯡棲息深度:0 - 25公尺形態特徵:第1背鰭:Ⅵ;第2背鰭:Ⅰ/ 9。臀鰭:Ⅰ/ 8;胸鰭:16~18;腹鰭:Ⅰ/ 5;尾鰭:3+16+5。縱列鱗 68~70;橫列鱗 23~25;背鰭前鱗 38~42。體長為體高的4.3~4.4倍;為頭長的2.8~2.9倍。頭長為吻長的4.1~5.2倍;為眼徑的4.8~6.1倍;眼間距的3.9~4.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7~1.8倍。體延長,魚體前部分呈圓筒狀,後部側扁。背緣、腹緣微微隆起,尾柄較高。頭中大,形狀微尖,稍平扁;頭後高而稍平扁,頭寬大於頭高。頭部無感覺管孔。吻短,稍尖,平扁,吻長為眼徑的1.4倍。眼中大,上位,稍突出。兩眼間隔寬平,約為眼徑的0.9~1.4倍,兩眼間隔區也無感覺管孔。鼻孔每側兩個,分離:前鼻孔圓形,具有短管,接近上唇;後鼻孔小,在眼睛前方。口大,前上位,口裂向後延伸至對應於眼睛中位。上、下頜齒形狀細尖,多行,外列齒形狀較大;鋤骨無齒。唇厚。舌大,游離。鰓孔寬大,向前向下延伸至前鰓蓋骨後緣的下方。前鰓蓋骨和鰓蓋骨後緣無小棘。鰓蓋上方無感覺管孔。前鰓蓋骨後緣有3個感覺管孔。鰓被架6條。魚體佈有櫛鱗,頭、頸、胸鰭基部和腹部為弱櫛鱗;吻部和下顎面無鱗。無側線。背鰭2個,相距較近:第1背鰭起於胸鰭基部後上方,第2、3棘最長,後端不會延伸到第2背鰭起點;第2背鰭較長,平放時不延伸至尾鰭基部。臀鰭起點與第2背鰭相對。胸鰭寬圓,扇形,中側位。腹鰭小,起點於胸鰭基部的下方,內側鰭條長於外側的鰭條,左、右腹鰭靠近,但不相連、癒合,腹鰭末端遠離肛門。尾鰭長圓形。頭部及體側為深褐色,腹部淺色;頭部在眼睛後方隱約具有2~3條呈放射狀的縱紋;體側具雲紋狀斑塊及不規則橫帶;尾鰭基部具有三角形的大褐斑。各鰭為淺褐色,背鰭、臀鰭、腹鰭及尾鰭上各有許多黑色條紋;胸鰭基部的上、下方通常具有1個褐色斑。(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棲所生態:暖水性中大型底層穴居性魚類,主要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湖沼、野塘、水庫、河口、溪流等淡水區域。亦分布於河川的中下游,或者河口的止水或緩流區域。不喜好游動,通常躲藏於石縫間。肉食性,攻擊性強,攝食其他小型魚類,或蝦、蟹等無脊椎動物。地理分佈:為外來魚種,原分布於東南亞,包括湄公河與湄南河流域、馬來半島、印度、菲律賓與印尼。1975年將本種作為養殖對象,由柬埔寨引進臺灣養殖。因逃逸之故,目前在臺灣西南部及南部的河川下游、湖埤及水庫等水體,已能自然繁殖而形成一個穩定的入侵種族群。漁業利用:可供食用,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Parapercis striolata (斑棘擬鱸)-資源代表圖
web Parapercis striolata (斑棘擬鱸)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arapercis striolata(斑棘擬鱸)俗名:斑棘擬鱸、海狗甘仔、狗、舉目魚、雨傘閂、花狗母海、沙鱸、棲息深度:20 - 10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近似圓柱狀,尾部略側扁;頭稍小而似尖錐形。吻尖而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中大,略傾斜;上頜略短於下頜;頜齒呈絨毛狀齒帶,外側列較大,下頜前端具犬齒8枚;鋤骨具齒,腭骨具齒。體被細鱗,側線簡單而完全;側線鱗數61-65。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無缺刻,具硬棘V,軟條23;臀鰭硬棘I,軟條19;胸鰭軟條18-19;尾鰭圓形。體呈黃褐色,體側側線上方具6-7條褐色縱帶。背鰭硬棘部暗色;背鰭軟條部具黃褐色縱帶;尾鰭上葉另具黃褐色至淡黑色橫紋。以前所記載之米馬擬鱸(Parapercis mimaseana)為本種之異名。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大陸棚區。以魚類及底棲甲殼類動物為食物。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尼、日本南部、臺灣及澳洲西北部。臺灣分布於西南部、小琉球及澎湖海域。新紀錄於南方澳(HO, 2010/7/5)。漁業利用:中小型魚,可食用,唯魚體大小不一,亦常作下雜魚處理。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校園生態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校園生態學習單
蔡本慧/縣立華勛國小國小3-6年級
設計學校的植物,讓學生可以自學。
點閱數216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12-23